科普:“儿童”标签别乱贴发布时间:2019-04-09 14:55:33 发布人:本站
目前市面上标有“儿童”字样的产品越来越多,形成一个规模很大的细分市场。但是这个市场却存在诸多问题。《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儿童食品问题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8%的受访家长倾向于给孩子购买标有“儿童”字样的产品。但受访家长对目前儿童食品市场并不满意,认为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食品添加剂过多(61.0%)、虚假宣传(58.9%)、价格过高(50.5%)。
这项调查至少印证了两条市场规律:需求决定市场,无规则会搞乱市场。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的一番话对这两条规律解释得很到位:目前国内并没有关于“儿童食品”的国家标准,生产端基本上都是以企业标准作为产品的生产标准,消费端只有保护儿童的意识但没有专业的甄别知识。这就给了企业很大的自由空间,造成“儿童食品”成为很多企业实现产品差异化、追求高毛利的手段,形成种种乱象。
家长们最担心的食品添加剂问题,其实并非儿童食品领域所独有,但因涉及儿童这个特殊群体而变得更敏感。不过,就健康安全角度看,“儿童食品”中含有添加剂成分倒不是主要问题,只要是按照国家规定的限量标准添加,就是安全的,也无可厚非。真正的问题不在“加”而在于商家标榜“不加”。要知道,作为工业产品的食品制成品不加添加剂、防腐剂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凡是宣称“零添加”者,多为忽悠误导,涉嫌欺诈。
与标榜“不加”一样,商家一旦标榜“加”也有问题,因为那多是合法添加之外的乱添加。不少家长生怕孩子缺这缺那,常会陷入“补”的误区。而一些企业为了迎合这种需求同时也为了制造买点,往往会在“儿童食品”中添加一些宣称“对儿童健康成长有好处”的微量元素,如钙、锌等。这种“补”的宣传多为误导。营养专家表示,儿童成长过程中所需微量元素有一定的限量,补多了反而不好。如锌过量会影响其他微量元素的摄入,还会产生影响肝肾功能、肠道吸收等其他副作用。事实上,只要做到饮食合理搭配,从食物中摄取的微量元素就足够了,根本没有必要另外补充。至于有些商家宣称“儿童食品”具有防治疾病的特殊功效,则更是不足信的营销炒作,甚至涉嫌欺诈。因为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非药品是不能宣传治疗和预防功效的。
“有”也好“无”也罢,企业在两个极端上极力标榜,目的只有一个:推高售价。凡“儿童食品”,无一例外地都比普通食品贵。比如一款“儿童酱油”,从配料看与普通酱油几乎没有差别,但售价却高出50%。而“儿童食品”一旦进了专卖店,再打上“进口”标签,更是贵得出奇。如一盒500克的“日本进口儿童面条”,在一家母婴专卖店标价29.8元。而一般超市里同样分量且用料及营养成分差不多的普通挂面,票价只有3.5元,二者价格相差8倍多。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国外,非特定严格针对儿童的商品,是不能随意用儿童概念的;若用儿童概念营销,就必须有公开的理由和数据以证实其产品的“少儿性”,否则随时都可能被消费者控告,遭监管部门或法院重罚。因此企业在生产儿童产品时,会有很多顾忌,既要考虑法规,考虑市场,又要考虑自身的诚信和舆论风险。而我国一些企业往往缺乏对儿童成长特点的深入调研,多只在形状、色彩、包装等方面做一些表面文章,就算完成细分市场的界定。关键是,这样做了之后,很少受到处罚,代价很小。于是各种打着“儿童专用”旗号的产品进入市场,忽悠赚钱。
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进行梳理,对需要强调“儿童专用”的商品品类尽快划定范围,完善法规标准;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监管,把好市场准入关,加大对虚假宣传行为的惩治力度,让那些打着“儿童”牌赚昧心钱的商家付出沉重代价。
相关推荐